从到工行存量课件资源的移动化探究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工行在线学习也经历了由“E-learning”向“M-learning”转型的过程,随着2016年11月21日工行移动学习平台的投产,标志着工行在线培训工作进入了全新的移动
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工行在线学习也经历了由“E-learning”向“M-learning”转型的过程,随着2016年11月21日工行移动学习平台的投产,标志着工行在线培训工作进入了全新的移动互联发展阶段。为配合全行移动学习的顺利开展,总行开展了“网络课件转型提升工程”,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已有的一批优秀存量课件资源,将其进行移动化改造后,供全行学员在移动学习平台上学习。
一、现状分析
自2002年工商银行投产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开始,工商银行网络大学平台体系日趋完善,为员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方式及学习资源。课件资源作为网络大学平台主要的培训资源,对提高网络培训教学质量、提升员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1.网络学习(E-learning)课件资源现状
E-learning课件从展现形式上分,主要包括三分屏课件、案例交互课件、情景模拟(视频)课件、Flash动画课件、纯文本课件等类型。进一步分析网络大学从2015年至2017年加载的网络课件信息,发现每年制作并上载网络大学PC端课件总量保持在3000门左右,其中三分屏课件占每年PC端课件总量的35%,占比第一。
2.移动学习(M-learning)课件资源现状
工商银行移动学习让员工可以通过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访问网络大学学习系统,随时随地按需在线学习和查询信息知识,以微课件为主要学习资源。微课件从文件格式上可以分为视频类、图片类、HTML5(网页)类、纯音频类、纯文本类等。
图1 重现改造法改造流程
工行移动学习平台自2016年11月投产一年多以来,汇总其加载的课件信息,共加载了2719门课程。其中视频类课件占比达到了73.3%,图片类课件占比达到16.7%。这一结果表明,在工行移动学习领域,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为视频以及图片。
二、E-learning课件及M-learning课件区别
在M-learning时期,业界普遍认为微课是最适用于移动学习的课件。在企业培训领域,微课是以阐述一个简单、明确的知识点、技能项,解决某个具体问题,完成特定任务为目的,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或短时间的知识分享、学习交流活动为载体的学习资源或教学模式。
通过对比E-learning课件和M-learning课件(微课)的开发流程发现,两者最主要的区别主要集中在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环节。
需求分析:E-learning课件一般时长20~40分钟(甚至更长);每个课程包括若干个课件、考试等学习活动,一般知识点广而全。M-learning课件(微课)时长控制在10分钟内,课程聚焦单一的问题或知识点,选题紧咬学员的痛点、热点、难点。
课程设计:E-learning课件时间长,内容丰富,可以设计出较多的教学活动,不同的教学活动可用特定的形式加以展现。在课程内容上,因不受时长和观看设备的影响,力争将知识及其相关联的信息讲解清晰。
M-learning课件因时间短、选题聚焦,所以在教学设计环节更加的精炼,一切都是为了讲解清楚知识点。一切的内容、形式、结构都是为了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,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点。
三、存量E-learning课件的移动化思路及方法
分析E-learning课件及M-learning课件各自的开发流程,可以看出其流程基本类似,只是在一些关键环节有一些区别。这其实与M-learning课件(微课)的特点有关。细究如何将E-learning课件移动化,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,即重现和重构。
重现: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,进行重新制作展现。在E-learning课件中,有些课件本身的知识点比较独立且短小,在前期的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方面,侧重点和微课相差不大,主要问题为最终呈现不符合移动学习要求。对于这类课件,改造思路就是尽量不改动原先课程的内容,重点研究课件展现形式从而进行二次开发。
重构:针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教学设计并制作。有些E-learning课件,知识点庞大、繁杂且知识点之间相互交叉,难以简单地进行重现改造。此时,就需要对这类课件进行彻底改造。为保证课件内容的准确性,业务知识的二次设计及梳理必须由对应业务部门负责,课件制作部门负责重新制作。通用型课程,由课件制作部门重新设计制作完成后,也必须由总行企业文化部(教育部)审核,确保课程内容的准确性。
结合E-learning课件移动化的改造思路,并根据网络大学中课件的实际情况,在充分考虑移动化改造可行性及可复制性的前提下,我们选择两个典型案例来分别介绍重现与重构的具体改造方法。
文章来源:《物探与化探》 网址: http://www.wtyht.cn/qikandaodu/2021/0519/520.html
上一篇:中学生物学社团的活动创新与本土化探索
下一篇:重构教育信息化走向创新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