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探究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,且作文分数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。从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来看,虽然师生共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,但总体的教学效果提升不够明显。教师应
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,且作文分数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。从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来看,虽然师生共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,但总体的教学效果提升不够明显。教师应该针对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,将写作教学序列化,使学生明确写作训练的操作流程,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。
一、明确作文教学目标
高中生的作文水平难免参差不齐,尚有学生在写作中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,写作中为了凑字数或要文采或想内容丰富,便大段落地引用他人的作品,甚至直接抄袭原作,很少能写出自己的感悟。如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的自述文写作中,笔者在课后布置了以“情感”为主题的作文,结果学生的作文中大量出现网络中的一些优秀作文原文,且不少学生甚至没有改动直接照抄,还有部分学生在写作中甚至使用了不良网络用语。在这样的现状中,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。
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具体定义为:“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,充分利用生活与情感经历,对自然与社会有自我的思考,多方面积累写作素材;写作时需要根据自己的看法表达情感,培养理性认知;写作时观点明确且思路清晰,内容详实而情感真实。”如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记叙性散文写作教学中,教师就可以借助本单元《荷塘月色》、《捡麦穗》给学生提供灵感,一个是叙事散文,一个是写景散文,都是以文入情,需要抓住事物的特点,站在不同的立足点,通过多角度地刻画事物,采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,从而提高作文的美感。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,学以致用,使学生学会情感的流露。
二、构建作文教学序列
目标是导引,要想提高作文教学效率,笔者认为可以从规划作文教学序列开始,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写作能力将大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,循序渐进地开展作文教学活动,然后让学生收获点滴进步。从高中教学特点来看,高中三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高一时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,不断积累素材,侧重以记叙文训练为主,打好写作基础;高二时明确各种文体类型文章的写作方式,并加强训练,侧重议论文训练;高三时则根据高考考纲要求,针对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强化训练,侧重对各种文体材料作文限时训练,这样的序列化教学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。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。
高一是高中生活的开始阶段,经过九年的语文学习,学生的作文水平各有差异,教师在该阶段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,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,并培养学生对生活和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。教师可以通过摘抄、写日记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发现生活、积累素材的习惯,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随笔和摘抄笔记,鼓励学生继续坚持;可以通过定向观察的方式,由学生自主选择题材和主题进行写作;还可以通过分组进行主体观察的方式,将小组成员的观察结论进行汇总,并定期展示小组的合作成果,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细节,不断感悟,提升能力。当然,训练要有计划,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练习,从基础的片段写作开始,通过写人物、风景和事件等来训练学生的描述能力;通过专题演讲或朗诵诗文等方式,鼓励学生表达自我,然后将话写成文字,提高写作能力。比如鼓励学生朗诵《离骚》、《孔雀东南飞》,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,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,并以自己在朗诵活动中的感悟为主题进行写作,从而积累写作素材。
高二学生需要保持写随笔的习惯,在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,主要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,根据议论文、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写作特点逐步开展训练活动,侧重训练议论文,镶嵌训练时评,训练时将高一积累的素材拿出来应用,提高自己的选材能力。学生需要明确不同文体的风格,掌握记叙文、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方法,围绕主题设计文章结构,突出文章中心。
记叙文需要条理分明,突出记叙的人物或事件,记叙要有波澜,不能像流水账一样,需要使用想象和联想等手法,制造疑惑或掀起高潮。学生可以参照《等待散场》的写法,开端是“我”遇到一个青年,随着故事的进展主人公想要让票却被拒绝,故事的高潮在于青年与他的意中人心心相依,并沉浸在天鹅湖的旋律中。文章故事情节单一,人物虽少但简洁传神,通过“以小见大”的方式表现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品质的赞美。而议论文写作则需要围绕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,并学会鉴别自命题、命题和话题作文的区别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辩论赛,在辩论过程中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,这与写议论文有异曲同工之处。如借鉴《过秦论》的文本进行辩论赛,对秦亡的原因进行辩论,然后将辩论过程写成文章,为议论文的写作提供有力的语言表达支撑。
文章来源:《物探与化探》 网址: http://www.wtyht.cn/qikandaodu/2021/0128/405.html
上一篇: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探索
下一篇:工程勘察结合物探法在道路塌陷调查中的应用